通知
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家长自己做到这三点!家长真该好好听听! 小学生作文《孤独》火了,老师满分评论直呼:天才!看哭了! 今天,致敬护士! 致考生:请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3年了,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子女手机依赖受父母影响大、补课对学业成绩提高效果有限……这份报告揭示了几个令人吃... 2021高考倒计时!这些事情,江西考生要了解 当你老了--母亲节献给天下所有母亲 期中考试后,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如何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家长自己做到这三点!家长真该好好听听! 小学生作文《孤独》火了,老师满分评论直呼:天才!看哭了! 今天,致敬护士! 致考生:请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3年了,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子女手机依赖受父母影响大、补课对学业成绩提高效果有限……这份报告揭示了几个令人吃... 2021高考倒计时!这些事情,江西考生要了解 当你老了--母亲节献给天下所有母亲 期中考试后,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小学教育
又见校园欺凌,老师、学生、家长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17-06-29 15:19:49  来源:网络   作者:  编辑:一号乡镇-熊熊  关注度:1853

日前,北京延庆二中一学生厕所受辱的视频,引发关注。

在1分30余秒的视频中,身穿绿白颜色校服的学生在厕所的蹲坑旁,用手抓起了坑内的粪便,尽管他对镜头外的人说“饶了我吧”,但对方还是要求他舔手指,受尽侮辱,细节让人作呕。同时,拍摄者不时飙出脏话,并手持棍棒敲打受害者。即便受害少年带着哭腔求饶,仍遭遇脏话辱骂、敲打。有网友根据视频中学生的校服辨认出受辱的学生来自于延庆二中。

6月26日中午,延庆警方对事件进行通报。经调查,网传延庆二中学生受辱视频内容属实,发生于22日上午课间,此前被害人还曾遭到索要钱财累计100余元和伤害身体等欺凌。警方通报:7名涉案学生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其中5人被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处罚,但因属已满14岁不满16岁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2人因不满14周岁不予处罚。

延庆区教委昨天通报称,经延庆第二中学研究决定,对7名涉事学生中2人给予留校察看处分、4人给予记过处分、1人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的家长进行警示谈话。

早前,延庆教委也发布通告,表示教委调查组已经找到所有涉事学生及家长,就事情原委进行全面调查。延庆二中也已经安排专业教师对受欺凌学生进行安抚和心理疏导。

校园欺凌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到底该如何防治?

校园欺凌,这是一个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打开网站,输入“校园欺凌”几个字,一大拨视频蹦现在眼前:围殴打骂、狂扇耳光、强吞秽物……每一段视频都触目惊心。手段之残忍超出想象,不断挑战人们的底线。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则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微信图片_20170629151456.jpg

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园欺凌,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了解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面对与预防校园欺凌。

微信图片_20170629151504.jpg

校园欺凌也不仅仅包括肉体上的折磨,还包括了区别对待的软暴力。比如:给同学取侮辱性外号与喝骂,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等等。较之前者,软暴力对孩子的自尊心和性格的伤害更大。

这些可能是校园欺凌的信号!

  • 身体伤痕,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认为伤痕

  • 孩子鞋子、首饰、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

  • 如厕习惯改变,比如孩子非得回家才能上厕所

  • 回到家常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伤害

  • 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

  • 孩子非常不想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

  • 索要、甚至是偷窃家里的钱物,来替换被盗的钱或物

  • 拒绝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或郁同学之间的关系,或闪烁其词

  • 携带或试图携带“保护”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且表现出“受害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 失眠、噩梦、尿床等

那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学生、老师和家长分别该怎么做?

面对校园欺凌,学生该怎么做?

① 独自面对时

一个人遇到突发霸凌状况,要尽快走开。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目光要坚定,保持沉着冷静,腰杆也要挺得笔直,传递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或者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② 大声说出来

如果已经遇到校园霸凌,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当你觉得霸凌已经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那你必须说出来!

如果相关部门迟迟没有回复,试着向其他权威机构求助。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坚持不懈,问题就能解决。

向父母倾诉。或许你会担心他们反应过激,但是他们依旧是最愿意帮助你的人。

③打理好自己的情绪

遭遇霸凌并且克服它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所以如何摆脱校园暴力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每一个受害者都需要面对的困境。

尽量尝试着表现得和平常一样,自嘲或幽默地调侃会减弱不安的情绪,或者跟自己信任的人积极交流。要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和情绪管理身上,罗列出积极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它们。这样带来的成就感会增加你的底气。

面对校园欺凌,教师该怎么做?

①在暴力事件未发生前进行预防

不论我们的应对措施是有多么的到位、多么的成功,都不如将校园霸凌事件预防在萌芽状态。日常教学应对给孩子们讲述校园霸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学生得到警示,使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②预防手段可以采取多样化

建议各位教师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要重视,不要以为自己的学生不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少教所,可以让他们观看校园暴力事件的案例视频之类的。

③班级确定多名班情联络员

教师不可能将全部时间都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相处,要想避免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需要学生群体中有人监督、观察可能存在发生暴力事件的现象,及时跟老师汇报。或者在暴力事件发生后这部分班情联络员能够第一时间告知教师具体情况。

④多了解班级情况,鼓励学生们团结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霸凌事件,和班级的团结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孩子们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⑤ 当暴力事件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程序走,切勿隐瞒

很多教师怕暴力事件一旦报告了,就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问题。正是教师的这种态度让施暴方肆无忌惮,让受害方倍感屈辱。当暴力事件严重的时候如果教师故意隐瞒还涉嫌违法,如果被媒体曝光了更是容易饭碗不保。所以,不论站在何种角度上,按程序走才是最正确的。

面对校园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首先,一定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许多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我怀疑,认为真的是自己不好,才会受到欺负,这会让校园霸凌的情况持续存在。实际上,校园霸凌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况是,有些家长在家中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霸凌勇敢面对、保护自己。

家长在孩子被欺负时需要亲自出面,采取行动,联系老师,要求老师和学校有所作为,教育惩戒欺凌孩子的学生,而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伤害。

其次,帮助孩子学习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对抗人际孤立和欺凌。

另一类容易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

如果孩子遭受欺凌,而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对校园霸凌的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家长也需要和孩子解释,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好的关系,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和期望。

微信图片_20170629151510.jpg

家长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友间的社交活动,营造环境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同伴社交,耳濡目染,会对孩子上学后的人际适应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察觉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缺少有意义的同伴关系,一定要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国家出手治理校园欺凌!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

依规处置,指对实施欺凌和暴力但未达到犯罪程度的学生,要依据相关规定和制度,对于情节较轻的,由学校和家长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由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对于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则采取“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等措施进行处置。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分享到: 更多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红盾标志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 在线投稿 | 后台管理 | 万创短信 |
江西省手机家长学校 学服通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43568号-2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康宁街25号1幢261室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11850  |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