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手机家长学校!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在菜鸟的体系里,顺丰只是一个高级服务选项。
近日,中国最大快递公司顺丰和最大电商阿里巴巴的冲突被暴露在台前。
顺丰的订单不再出现在阿里巴巴子公司菜鸟物流的系统里,淘宝卖家也不能从顺丰发货,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暂停开放数据接口。
第二天,京东、腾讯、网易等公司以及与快递没什么太大关系的美团,先后发表声明,表态支持顺丰。阿里巴巴那一边则获得了 EMS、圆通、韵达等快递企业的支持。
这起冲突在第三天结束了。当事双方在中国邮政局的调停下恢复了数据连接。
但造成这起冲突的矛盾没有因此而消失。
尽管从事件爆发到结束,不超过72小时,却带出种种问题——巨头垄断、个人隐私、公司间的信任与冲突……当冲突双方是可以影响到数亿人生活的大公司时,我们好奇的是他们的边界是什么?
顺丰和阿里一开始是共生的关系。2003年成立的淘宝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
淘宝以及之后成立的天猫、闲鱼都没有自建完整的物流体系,而是通过快递公司完成配送。
淘宝为快递公司带去大量订单,同时它以相对低的成本把货送给用户,不需要像京东一样在物流上烧钱十多年。
顺丰、中通、圆通、韵达、申通、百世汇通这6家公司成为淘宝上最常用的快递服务,随着淘宝的发展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顺丰靠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中国最大的快递公司。顺丰的快递业务所有环节都是自营,它有能力把从前端配送到后端仓储转运的质量控制好。所以淘宝销售贵重物品、生鲜食品、数码电子产品店主多倾向于使用顺丰。
这使得顺丰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成为用户需要“快”和保证“时”的首选。这也是为什么其它几个快递公司一般被统称为“四通一达”。
2011、2012 年淘宝“双 11”经历快递爆仓,之后阿里巴巴在2013成立物流子公司菜鸟,吸纳合作伙伴、试图控制整体物流。菜鸟的投资人包括银泰商业、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 与此同时,建立了品牌的顺丰也开始向上游渗透,开始了一次次做电商的努力。生鲜电商、跨境物流都试过。 两个合作伙伴间的矛盾也在相互渗透对方业务的过程中诞生。 但顺丰的电商业务都没有大到可以威胁阿里,直到“丰巢”的诞生。 “丰巢”是顺丰的线下自提柜。申通、中通、韵达在当中有投资。 冲突的核心是谁能接触到用户 阿里巴巴的菜鸟和快递公司的关系很像饿了么和连锁餐厅。它能给快递公司带来订单,但也会抢走快递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 比如麦当劳接入第三方外卖平台的同时,意味着它失去了对自己用户数据的掌握,新增消费者的画像并不掌握在麦当劳手中,这意味着减少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机会。 不只是数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麦当劳逐渐变成饿了么上架的商品。消费者打开饿了么买麦当劳更多是订餐时选了麦当劳,而不是一开始就冲着麦当劳而来。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开发、推广应用都很不容易,但麦当劳中国还是在今年4月上线了手机订餐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把用户留在自己手里。 同样,在菜鸟的体系里,顺丰只是一个高级服务选项。 很明显,顺丰和麦当劳一样,也不想成为别家的一个商品,自己推出应用、将用户引到微信公号、推出会员积分制。 类似这样谁控制用户的冲突不会结束。大公司都忍不住用基础设施当武器 菜鸟和顺丰停止数据互传,本质上是用户不可以在淘宝应用直接查询快件配送信息。但不妨碍卖家选择顺丰发货、上传单号,用户复制单号再去顺丰官网查询——没有菜鸟这套体系以前,人们就是这么干的。 但上周,淘宝介入了这个本和自己无关的冲突。淘宝、闲鱼应用里卖家已经不能在发货界面填顺丰单号了。 菜鸟是阿里巴巴子公司,淘宝是阿里巴巴电商部门之一。阿里在通过电商业务向自己物流子公司的竞争对手施压。 事情到这地步,很难让人相信阿里各业务之间是有间隔的。 而当一个公司建立所谓平台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间隔的。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与阿里巴巴有竞争关系的公司都在尽可能摆脱支付宝。 京东很早就去掉了支付宝的选项。银联最近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京东也是最积极推动、表示支持的一个,京东金融总裁出现在银联通稿里。 百度外卖、腾讯投资的美团点评都在推行自己的支付工具。百度外卖试点对绑定百度支付的用户关闭支付宝选项。美团点评旗下的应用将支付宝藏在其它支付的选项里。 还有一些公司近期也自己买了支付牌照。唯品会去年10月全资收购浙江贝付,获得贝付的互联网支付牌照;美的集团在同一个月收购神州通付,获得互联网支付和电话支付牌照;去年年初小米花费6亿元收购捷付睿通也拿到支付牌照。 支付宝与成为线上支付基础设施目标之间的距离,反倒比十年前更远了。 类似用基础设施做武器在中国都很正常,比如腾讯微信那长长的封杀名单。 同样的,和亚马逊在视频业务上有直接冲突的Netflix这么多年一直用着亚马逊旗下的云计算服务系统AWS。但同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在阿里云或者腾讯云的客户身上。 云计算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但中国企业的选择基本只有阿里和腾讯 有人指出,菜鸟之所以封杀顺丰,背后的原因是阿里方面一直希望顺丰从腾讯云切换至阿里云。 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但云计算作为最重要的IT基础设施,确实也存在问题。 云计算本身是规模生意,趋向于大公司来控制的。因为需要在诸多地方建设机房、管理机房、管理升级软件。大公司建成云计算基础设施以后,别的公司向他们购买计算能力。 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煤一样,工厂建成基础设施管道,用户只需为使用的资源付费。 在上海一个金融数据机构从事服务器运维的工作人员曾说,他们选择阿里云的原因还是因为阿里云在国内的技术水平和覆盖面比较好。而只有做游戏的才用腾讯云,因为其各种配套服务和业务都是和阿里云有差距。 这是常见评论,阿里对云计算的投入时间和力度都领先于其它中国大公司。2009年,阿里云作为独立子公司开展运作。腾讯直到2013年才开始提供云计算服务。德意志银行去年4月的报告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规模是腾讯的10倍。 所以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云计算要么选择腾讯云,要么选择阿里云。 这和政策有关。全球前两大云计算服务系统,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但受限于政策限制,它们不能自己运营。 顺丰最后还是选择了腾讯云,这还是信任云计算服务商与否的问题。顺丰可能担心阿里云查看自己数据,尽管它没有证据。对这类涉及数据安全的问题,这些权限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被阿里云获取的。 大公司获取信息并没有什么边界可言 实际上大多数中文互联网用户画像,已经可以比较精确的被几家大公司描绘出。 比如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直接掌握用户的学历、消费习惯、财务情况。它通过代缴水电煤气费,比对缴费人和屋主姓名、身份证归属地与租房城市,判断缴费人是否是外地租房;通过分析用户购买异性用品的频次、收货地址判断是否谈恋爱、异地恋。类似的,腾讯通过QQ、微信知道用户的社交圈、消费习惯等。 美剧《犯罪心理》里FBI行为分析小组的鉴证科学家通过调取驾照、医疗、消费、民政等信息,结合犯罪现场证据,对嫌疑人进行侧写。而现在大公司们早发现了数据的价值,当他们知道用户一切信息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一些设置来影响甚至控制你的一切行为。这些影响可以是为了单纯的商业变现精准广告投放,也可以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监控存在。 但菜鸟物流和顺丰就数据产生的争执还带出另一件隐私问题。菜鸟要求“丰巢”提供淘宝以外的快递数据。顺丰以外,其它快递公司没有提及这个问题。它们已经将快递信息发给菜鸟是合理的假设。也就是说没通过菜鸟寄件的用户,信息也都去了菜鸟。 数据时代,掌握数亿、数十亿用户数据的公司比以往有更多渠道获取用户隐私数据,相互之间还在倒腾用户信息。 但,用户同意了么?
2011、2012 年淘宝“双 11”经历快递爆仓,之后阿里巴巴在2013成立物流子公司菜鸟,吸纳合作伙伴、试图控制整体物流。菜鸟的投资人包括银泰商业、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
与此同时,建立了品牌的顺丰也开始向上游渗透,开始了一次次做电商的努力。生鲜电商、跨境物流都试过。
两个合作伙伴间的矛盾也在相互渗透对方业务的过程中诞生。
但顺丰的电商业务都没有大到可以威胁阿里,直到“丰巢”的诞生。
“丰巢”是顺丰的线下自提柜。申通、中通、韵达在当中有投资。
阿里巴巴的菜鸟和快递公司的关系很像饿了么和连锁餐厅。它能给快递公司带来订单,但也会抢走快递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
比如麦当劳接入第三方外卖平台的同时,意味着它失去了对自己用户数据的掌握,新增消费者的画像并不掌握在麦当劳手中,这意味着减少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机会。
不只是数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麦当劳逐渐变成饿了么上架的商品。消费者打开饿了么买麦当劳更多是订餐时选了麦当劳,而不是一开始就冲着麦当劳而来。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开发、推广应用都很不容易,但麦当劳中国还是在今年4月上线了手机订餐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把用户留在自己手里。
同样,在菜鸟的体系里,顺丰只是一个高级服务选项。
很明显,顺丰和麦当劳一样,也不想成为别家的一个商品,自己推出应用、将用户引到微信公号、推出会员积分制。
类似这样谁控制用户的冲突不会结束。
菜鸟和顺丰停止数据互传,本质上是用户不可以在淘宝应用直接查询快件配送信息。但不妨碍卖家选择顺丰发货、上传单号,用户复制单号再去顺丰官网查询——没有菜鸟这套体系以前,人们就是这么干的。
但上周,淘宝介入了这个本和自己无关的冲突。淘宝、闲鱼应用里卖家已经不能在发货界面填顺丰单号了。
菜鸟是阿里巴巴子公司,淘宝是阿里巴巴电商部门之一。阿里在通过电商业务向自己物流子公司的竞争对手施压。
事情到这地步,很难让人相信阿里各业务之间是有间隔的。
而当一个公司建立所谓平台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间隔的。
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与阿里巴巴有竞争关系的公司都在尽可能摆脱支付宝。
京东很早就去掉了支付宝的选项。银联最近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京东也是最积极推动、表示支持的一个,京东金融总裁出现在银联通稿里。
百度外卖、腾讯投资的美团点评都在推行自己的支付工具。百度外卖试点对绑定百度支付的用户关闭支付宝选项。美团点评旗下的应用将支付宝藏在其它支付的选项里。
还有一些公司近期也自己买了支付牌照。唯品会去年10月全资收购浙江贝付,获得贝付的互联网支付牌照;美的集团在同一个月收购神州通付,获得互联网支付和电话支付牌照;去年年初小米花费6亿元收购捷付睿通也拿到支付牌照。
支付宝与成为线上支付基础设施目标之间的距离,反倒比十年前更远了。
类似用基础设施做武器在中国都很正常,比如腾讯微信那长长的封杀名单。
同样的,和亚马逊在视频业务上有直接冲突的Netflix这么多年一直用着亚马逊旗下的云计算服务系统AWS。但同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在阿里云或者腾讯云的客户身上。
有人指出,菜鸟之所以封杀顺丰,背后的原因是阿里方面一直希望顺丰从腾讯云切换至阿里云。
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但云计算作为最重要的IT基础设施,确实也存在问题。
云计算本身是规模生意,趋向于大公司来控制的。因为需要在诸多地方建设机房、管理机房、管理升级软件。大公司建成云计算基础设施以后,别的公司向他们购买计算能力。
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煤一样,工厂建成基础设施管道,用户只需为使用的资源付费。
在上海一个金融数据机构从事服务器运维的工作人员曾说,他们选择阿里云的原因还是因为阿里云在国内的技术水平和覆盖面比较好。而只有做游戏的才用腾讯云,因为其各种配套服务和业务都是和阿里云有差距。
这是常见评论,阿里对云计算的投入时间和力度都领先于其它中国大公司。2009年,阿里云作为独立子公司开展运作。腾讯直到2013年才开始提供云计算服务。德意志银行去年4月的报告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规模是腾讯的10倍。
所以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来说,云计算要么选择腾讯云,要么选择阿里云。
这和政策有关。全球前两大云计算服务系统,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但受限于政策限制,它们不能自己运营。
顺丰最后还是选择了腾讯云,这还是信任云计算服务商与否的问题。顺丰可能担心阿里云查看自己数据,尽管它没有证据。对这类涉及数据安全的问题,这些权限理论上来讲是可以被阿里云获取的。
实际上大多数中文互联网用户画像,已经可以比较精确的被几家大公司描绘出。
比如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直接掌握用户的学历、消费习惯、财务情况。它通过代缴水电煤气费,比对缴费人和屋主姓名、身份证归属地与租房城市,判断缴费人是否是外地租房;通过分析用户购买异性用品的频次、收货地址判断是否谈恋爱、异地恋。类似的,腾讯通过QQ、微信知道用户的社交圈、消费习惯等。
美剧《犯罪心理》里FBI行为分析小组的鉴证科学家通过调取驾照、医疗、消费、民政等信息,结合犯罪现场证据,对嫌疑人进行侧写。而现在大公司们早发现了数据的价值,当他们知道用户一切信息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一些设置来影响甚至控制你的一切行为。这些影响可以是为了单纯的商业变现精准广告投放,也可以作为另一种形式的监控存在。
但菜鸟物流和顺丰就数据产生的争执还带出另一件隐私问题。菜鸟要求“丰巢”提供淘宝以外的快递数据。顺丰以外,其它快递公司没有提及这个问题。它们已经将快递信息发给菜鸟是合理的假设。也就是说没通过菜鸟寄件的用户,信息也都去了菜鸟。
数据时代,掌握数亿、数十亿用户数据的公司比以往有更多渠道获取用户隐私数据,相互之间还在倒腾用户信息。
但,用户同意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