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敏的父亲也就是玉米的外公,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父亲,对孩子有慈爱,沟通比较多,我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幼年时候的益智启蒙,还是再大一点后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都非常的用心,也很有方法。
虽然与父亲的相处也有轻松,说笑的时候,但是涉及到原则问题,父亲严格而强势,极少妥协。所以从小到大以来,父亲说了不的事情,我不敢再提第二次要求,对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从来不敢理论和争辩,父亲提的要求只能乖乖的照做。所以在父亲面前,我从来不会撒娇,相处的模式是严格的父亲+顺从的女儿。
父亲看书多,阅历多,他眼界开阔,格局不小,大方向上总能给我一些指引,在我有好的发展机会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我离家越来越远,给我设置任何的限制。因此当我从读大学,到研究生,工作,再到因为工作机会换城市,父母总是无条件的信任我,支持我。有些时候,我遇到事业上的选择征求他们意见的时候,他们感觉自己年龄大了,已经无法给予意见的时候,就会表达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自己拿主意。
随着自己的成长,特别是从事心理学的相关工作后,我意识到,父母的格局,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模式,要么成为孩子的软肋,要么成为孩子人生格局的边界。我身旁的不少朋友,无论有多优秀,都没能突破这个规律。
父亲和我相处的模式是严格的父亲+顺从的女儿,我庆幸父亲虽然严格,但是并不是一个控制型的父亲,他的格局也足够的大,给了我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前段时间,看到一对深圳的工薪阶层夫妻,卖房送女去国外留学,结果女儿不顾父母的要求,决定留在国外工作并要嫁给老外,父母与女儿大动干戈的新闻。中国不少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物,他们可以任劳任怨地为子女做很多事情,甚至毫无保留地为子女付出物质上的一切,但唯独不能允许子女违背自己的意志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特别是工作、择偶,一旦子女违抗,就搬出不孝的大棒来指责他们。这些父母的格局,就成了子女人生格局的边界。
除了父母格局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还有一种影响可以称作相处模式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原生家庭相处模式是严格的父母+顺从的小孩,那么这种相处模式会在一生中不断的被复制。长大后的孩子时而会是强势父母的角色,把自己的孩子变成那顺从的孩子;当遇到强势而控制的上司/老师/丈夫,又会成为顺从的孩子(内在小孩的一面),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不同意见,不会拒绝,只能乖乖的“听话”,忍受。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强势而控制的上司,很多时候,我知道他在不断的控制,不断挤压我们相处的界限,但是每当我坐到办公室面对他的时候,他宛若父亲附体,他说的任何话我都无法反驳,他提出的要求我都难以拒绝,那种威慑力犹如儿时我面对威严的父亲,我知道这时我展现的自己内在小孩的一面。而我在跟玉米的相处中,很多时候我也会情不自禁会扮演强势父母的角色,试图塑造一个顺从的孩子,我必须不断的提醒自己,调整自己。
而这种原生家庭相处模式造成的一个人的软肋是深入骨髓,难以察觉,难以逾越的,很多人甚至一生都不曾觉察自己的内在有这样一个软肋,但冥冥之中又一次次被控制,或者一次次的控制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潜在影响。我很庆幸,有生之年因为从事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而意识到这一点。
父母与孩子相处模式,是孩子的一生的软肋,如果你的父母给了你某种软肋,正视它,逾越它,会是你心灵的成长,伤痕的疗愈,同时也会避免把这个软肋带给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人生的边界,如果你曾经被这个边界所禁锢,面对它,突破它,会是你被剪掉的翅膀的再生,格局的提升,同时也会让你不再去用同样的格局去禁锢自己的孩子。
而无论我们拥有如何的原生家庭,都要努力让我们给孩子的原生家庭,成为孩子的铠甲,而不是软肋,为孩子提供坚强,无条件的支持,而不是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