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的性,功利性的爱还是母爱吗?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01
李阳,18岁,懂事、学霸级别。也就是“大人眼中的孩子”
小丽大三那年,和自己的父母及李阳的一家聚餐。
席间,李阳的妈妈、在圆桌上痛心疾首地说:“都怪我,没照顾好他,如果不是高考前生病,输着液上的考场,他一定能上清华。”
众人除了祝贺李阳考取医科大以外,也在安慰李阳妈妈。
过了一会儿,小丽提出先走,李阳起来,对小丽说。“小丽姐姐,我想和你谈谈!”
“谈什么?”小丽好奇。
“谈大学里如何发展。”他的眼睛亮晶晶的。
小丽谦虚着,表示她大学远不如李阳——事实上,小丽离席的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避免待会儿李阳妈妈拿她和李阳比较。
“我是反面教材……考试都靠突击。”小丽说着,已走到饭店门口。李阳冲小丽挥手:“小丽姐再见!”
小丽也挥着,看风吹起他额前的碎发,饭店正门的飞檐一片琉璃光,映着他满是稚气又意气风发的脸。
后来,李阳的妈妈靠各种关系,找了份最精准的工作——李阳就读大学的楼管。
这样,顺理成章,李阳妈妈就可以天天看着自己孩子了!
02
当小丽再次遇到李阳时,在几年后了,小丽和爸爸在超市的卖黄豆摊位,看到了李阳。
如果不是李阳主动跟小丽打招呼,小丽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是李阳。当时小丽以为李阳可能在勤工俭学。
很显然不是,李阳一边给小丽装黄豆,一边说“这是自己刚找的工作,离家近。”李阳笑着说。
现在的李阳,留着胡子,身材发福,五官被拉横了。少了少年时代的帅气。
小丽抓住一个细节:“什么叫‘又上班了’?”他读的不是医科大吗,不应该在医院上班吗?小丽妈妈说“李阳妈妈已经很久没跟她们聚了,最后一次聚会还是在李阳毕业时。”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医科大的学生去超市卖黄豆呢?直到小丽遇到李阳的同学,才知道真相:
“李阳啊,聪明、学习好,”同学说,“只是和大家来往不多,他平日早出晚归,比高中时还用功,周末就回家了……毕业后,李阳进了省里最好的医院,但你知道,我们学药学的,最初的工作就是发药、发药、发药。”
大概是不满意工作的枯燥乏味,大概是学霸堕入凡间,心理上有些不适,在历经两次考研失败,内部调换工作无门,和领导、同事关系越来越僵等诸多问题后,李阳的精神和身体都陷入病态。
这一切在某一年的春节爆发。李阳妈妈揪着李阳去给领导拜年,路上母子俩发生冲突,李阳负气而去。三天后,李阳妈妈联系了他所有的同学、同事和朋友,包括小丽面前的这位同窗。
他们分别在公园、街道、火车站找,一无所获。有人建议,去报社、电台登寻人启事,被李阳妈妈拒绝,理由是:“以后李阳会被人笑话。”
最终,还是警方通知他们去领人。一见李阳,他妈妈就冲上去,又拍、又打、又推,“你怎么不死了算了?”然后李阳妈妈晕了过去,现场一片混乱。而这时的李阳,目光呆滞,头发结成绺,头上顶着剪开的半个皮球,胡子拉碴,衣服破烂。
“所以,小丽在超市碰到他,应该是李阳大病终愈,重回社会时?”我猜测。
“只要他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生活、工作就好,也算劫后余生。”同学叹息。
小丽沉默良久。
“他从小就被教育要做‘最优秀的’,所以,经不起挫折。”
“他妈打他、骂他,也是经不起他不再优秀这个挫折。”
03
小丽再次见到李阳时,李阳三十二了。
一场婚宴,小丽代表父母去,李阳的父母也在,有人问起李阳的近况,李阳妈妈笑着说:“挺好的。”而李阳的爸爸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强势老婆面前保持沉默。
宴罢,同路,小丽捎他俩回家。到目的地,他们下车,冲小丽挥手之际,路边有个笨重的黑影趋近,近到眼前。“你怎么出来了?”李阳妈妈道。
是李阳。
我也下车了。
说实话,虽有心理准备,但他胖得仍让小丽惊讶,少年时的丝瓜脸此刻已变成冬瓜,从前眉清目秀,现在眉目都被爬山虎似的络腮胡包围。
他翻爸爸包,找到喜糖,急急剥开一个,塞进嘴里。李阳妈妈催他回家,他爸爸拦着:“孩子肯定一直坐在路边等我们。他也好久没见过人了,让他和他小颖姐姐聊聊?”
显然,李阳还记得“小丽姐”这个称呼,咧嘴冲我笑,我礼貌地问:“今天怎么没去参加婚礼啊?”
他还是被他妈妈揪走了,他嚼着糖,回过头含糊不清地喊:“小丽姐,等我婚礼,你要来啊!”
李阳妈妈嘴唇包在下嘴唇里,撇着、鄙夷着,指尖点向李阳:“瞅瞅你那孬样子,谁会嫁给你?”
剩下李妈爸爸和小丽站着。李阳爸爸道:
“那时候,孩子工作不开心,她天天说,你看谁谁谁三年当上老板,谁谁谁五年当上处长……
“孩子连着考研失败,她唉声叹气,说,妈妈真的丢不起这个脸了。
“孩子后来病了,好些了,出去找了份工作,她嫌工作不好,说,你以前是妈妈的骄傲,现在是妈妈的耻辱。
“孩子又病了,又在家,又好几年了,她基本不让他出门,他也不出门,就抱着狗,看外面,一看一整天。”
李阳爸爸摇摇头,用手抹了把脸,说:“哎,我说什么都没用,没办法,摊上这个命。”他挥挥手和我作别。
小丽想起,很多年前,李阳刚上大学时,也这么挥手和她告别过。那时,他满怀希望地问小丽,未来如何发展。
他和刚才那个胖的、呆的、受罪的身影分明是同一个人,正如炫耀他、攻击他、藏匿他的母亲也是同一个人一样,这戏剧反差和冲突,这功利的、凉薄的母爱,这窒息的、被摧残的孩子,让小丽禁不住流泪。
小丽竟有些内疚,真想回到李阳上大学那会,和那个喊她“姐姐”,额头、眼睛亮晶晶的少年谈谈。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社会现象:
孩子的成功,似乎成了妈妈唯一的信仰,她对自己的人生已经别无所求,于是用尽一切手段,只为用孩子去向自己的信仰进行膜拜。
而膜拜之下,是早已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被常年的压力、焦虑、羞愧,仿佛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使母亲满意的无力感,才最终压垮了故事中的李阳吧。
已经有太多的教育学研究证实严厉教育对孩子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但我们的思维却还常常依旧停留在,自由与尊重那是外国人的东西,不接地气,哪家孩子不乖,那一定都是宠出来的,谁家孩子特棒,那一定是父母从小严加管教的结果。
我们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孩子也是独立的人,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当你侮辱打骂孩子的时候,他并不是不会难过,他只是没有力量得反抗,不知道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连吃狗、打狗都会被舆论谴责的社会,为何我们尊重一下同为人类的孩子,会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