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考结束后,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语文考砸了,十分苦恼。
她问我,老师,暑假该怎么给孩子补语文?
然后翻开了她的备忘录,上面记录了她精心筛选的几个补习班,已经加入购物车的几套练习册,以及准备重金聘请的家教老师。
我连忙劝她,孩子若是基础没打好,再怎么往上拔高也会功亏一篑。
学语文,最重要的不是卷面上的分数,而是日常中的积累。
暑假已经正式开始,现在是最适合帮助孩子提高语文成绩的时候,家长应该督促孩子做好以下5件事情,养成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语文重在积累,而最直接、最丰富、最深厚的积累,就是阅读。
喜欢阅读的孩子,成绩一定不会差。
他的知识变得更丰富,从书中学到课本外的知识;
他的思维变得更灵活,跟着作者放飞自己的想象;
他的精神变得更集中,被书中故事情节牢牢吸引……
阅读能够训练孩子的多方面能力,不管孩子成绩是好是坏,不管孩子年龄是大是小,都应该大量阅读。
但我们所说的阅读,不是读语文书,不是读作文选,而是读经典,读名著,读各种课外读物。
一二年级建议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要多陪孩子阅读,引导孩子提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整理成文字,让孩子意识到写文章并不难。
三四年级应该开始提高阅读难度,锻炼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
让孩子关注作者怎么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尝试模仿,也可以鼓励孩子写写读书笔记。
很多人都觉得学语文只能靠死记硬背,只有真正懂语文的人才明白:
死记硬背,是学语文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孩子多记、多背,那么试卷开头的拼音字词、病句造句、诗词默写等等基础题都不会丢分;多背一些表达方式、解题套路,那么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就能多得分;再多背一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那么试卷最后的作文就能拿高分。
背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学好语文的高分法宝。
如果孩子在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16岁之前),就背下了大量语言精华,那么他自小就打好了语文学习的“童子功”。
每天早起晨读,读经典诗词,读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读积累的经典素材。
把经典的内容多读几次,争取背诵下来,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
或者适量抄写,抄写也是一种积累的方式,通过抄写既能加深记忆,又能练出一手好字。
睡前再背一次,可以背一首诗,一首词,一些成语俗语,一篇经典文段等等。
坚持写日记固然好,但如何让孩子坚持,最让家长头疼。
如果我们强迫孩子每天都写日记,又不告诉孩子应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不用几天,孩子就会厌倦。
因为孩子平时的生活乏善可陈,值得记录的内容确实少之又少。
不是发自内心的坚持,很容易会半途而废。
记得一位作者在书中写道,她又有一本写了很多年、很潦草的、不假思索的日记,不是那种记录“中午吃了什么”的日记,而是记录任何自己看到、想到或者感受到的内容。
写日记,不能流于形式,必须记有价值的内容。
记特殊的感受和事情,即便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感人的新闻,或孩子当天做了好人好事,都值得记录。
有东西就写,没东西就不写,家长应该充分调动孩子对写日记的兴趣,不限制其日记内容。
用不同的形式来记录,比如画画,比如剪贴素材,比如写小童话,比如记录学习过程等等。
建议孩子换着种类来写日记,以此保持对写日记的热情。
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也是一门积累的学科。
有深厚语文积累的孩子,往往一点就通,诗词好句信手拈来,写出十分优美的文字。
但缺少积累的孩子,连讲话都磕磕巴巴,更不用说写出一篇好文章了。
语文积累一定是从小开始的,从简单的内容入手,一点点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做好读书积累,阅读时不能只读不记,要记作者背景,记写作背景,记重要内容。
这项积累相当复杂且庞大,但当孩子积累了10本书、20本书、30本书的素材后,他的知识储备明显优于其他人。
做好作文积累,摘录优秀范文,平时多读几遍,记好的开头结尾,记精彩段落,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做好文言、诗词积累,背诵篇目是一定要烂熟于心的,还要积累各种历史人物、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等等。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不用于数理化需要多做题和实验,它需要孩子多感受生活。
积极参与到生活中,了解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睁开眼认识这个的世界,对此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文。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要引导孩子边体验边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记录有价值的素材。
并且要深入地思考,学会共情,学会理解,不断激发创作灵感。
要帮助孩子丰富个人情感,通过体验生活,变他人所知为自己所知,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
要引导孩子更好地表达,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间接抒情,尝试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学好语文,就是要靠多读、多背、多写、多积累和多生活。
就这五件事情,每天两小时,足以扎实语文学习,提升语文成绩,开学后取得飞跃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