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提问词1
动作慢
有一位朋友给我这样一段描述: “暖阳老师,我的女儿今年初三,行动特别慢,每天晚上作业写到12点,但也只是写很少的一点,让她睡觉她也不听,学习成绩也上不去,我找来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可是她根本不听。马上面临中考,我很着急,您有什么好的方法改变一下我的女儿呢? 在这一段描述中,我看到妈妈描绘出了一个做事拖沓、无效率、不听话的孩子形象。但是,我却看到了一个有毅力、执着、认真、努力,虽然没得到好的成绩回报但仍然在坚持的很棒的孩子。这就是在一个孩子身上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下产生的效果,那么会有什么差别呢? 当妈妈眼前有这样一个负面形象时,内心是焦虑的、不安的、恐慌的、着急的,甚至是愤怒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气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地否定着孩子眼前的状况,告诉孩子“你是个非常差劲的孩子”,一方面又试图去用妈妈认为的“好东西”来改变孩子。 先不说孩子从小习惯的养成阶段,妈妈并没有做好,就当前这种状态下,但凡有点脾气的孩子都不会想接纳妈妈给的所谓的“好东西”、“好方法”。因为她明显地感觉到妈妈对她的不满和否定,感觉到妈妈的不信任和指责。 这个孩子内心,实际上承受着两方面的主要压力: 一方面是来自学习的,怎么努力都没得到好成绩,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孩子会不着急、不伤心? 另一方面是来自父母的,不断地否定着孩子、指责着孩子,明显地已经把孩子成绩的不好定性为拖沓、慢、方法不对、又不听话。 这是不是已经在无意或者父母的“好意”之下,不但没帮到孩子,还给孩子增加了负担?不但没有为孩子解决问题,却成为了孩子问题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还不断地想要一个方法立马改变孩子,而不想自己去改变,一定是没有办法的。 假如我们换一种思路,去看到孩子的毅力、执着、认真和努力,去针对这一点心疼我们的孩子、赞赏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当下的成绩不好,接纳孩子当下的效率低,让孩子在父母眼睛中看到一个虽然成绩不如意,但一直在努力的很棒的自己,她自然就会愿意与父母讨论:我在学习方面到底还缺少什么?或者还需要改变什么? 这样,父母的指点和好方法,自然就会走进孩子的心里,也许就真的能帮上孩子,让孩子从这种“不断使劲却永远看不到头”的痛苦中早日走出来。 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的孩子成绩还是不如我们想像的理想,至少我们可以收获一个自信阳光的好孩子不是吗?一个自信的人、阳光的人、内心充满正能量的人,不管以后做什么,都会是一个优秀的人,您同意吗? 关键提问词2 安静 我的儿子很内向,不好动,太安静了。 放学后,我想让他去溜冰或骑一下自行车,可是儿子却说“看看电视或画画就好,为什么非要去骑自行车?”老师也反映,课间同学们都一起在外面玩耍,他却安静地坐在教室不和同学们一起玩。之后我问过他,他说“他们玩的那么疯,我觉得好吵。” 我该怎样改变他这种安静的状态呢?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喜欢热闹、交流,就是外向型的,而有的人喜欢安静、独处,不爱多说,是内向型的性格。 不管内向还是外向都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这是做为家长首先应该明白的一点。 在我之前带成长小组时,有过这方面专门的分享和统计,很多姐妹都比较认可外向、活泼型,而不太接纳安静、内向型。其实,有时候这是个误解而已。 性格没有好坏,我们做为父母首先明白这一点,并且不能有这方面的偏见。有很多会因为自己内向而自卑,偏见占很大的原因。 因为我们总认为能说会道、敢于冒险、敢说话才好,所以,总是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所以,当孩子表现的相对安静、不爱说话、内向的时候就会给孩子讲道理“这样不对、这样不好”,甚至训斥孩子,让孩子感觉自己的这个状态不如别的小朋友。 当孩子不断地从父母这儿得到这样的暗示或误导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认可父母的说法“我不如别人、我不好”,这就是自卑的根源之一。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个性不能被我们接纳的时候,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是否带有个人主观主义的色彩,然后学会接纳孩子的独特性,从而让孩子在任何状态下都觉得自己是唯一、是独特的、是最好的我。 这样的孩子,即使内向,但不会自卑,即使不爱说,但不会不敢说,即使不冒险,但内心会充满自信稳妥地按着自己的方式处理各种问题。这样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您提到的孩子相对安静,不愿意跟小朋友有过多的接触,并不是就可以不管不问,而是在接纳的基础上去想办法弥补孩子个性中的不足。 比如多带孩子出门去玩,但玩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要求,例如不断地催促孩子跟别人的招呼或说话,甚至把孩子的不爱说训斥为不礼貌等等;再比如可以带一些小朋友来自己家玩,让孩子先从和一个小朋友交朋友开始,慢慢学会如何与同学交流,并从中得到玩伴一起玩乐的乐趣。 另外,当一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与父母的不爱交流或刚才提到的挑剔孩子有关。假如是父母自己也不喜欢交朋友,那就从自己的改变开始,多带孩子和一些同样有孩子的朋友串门交流等。 所以,不管怎样,如果孩子享受自己画画或看书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多的参与或干涉,而是在其余时间再做出一些引导孩子走出家门的努力,相信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我们接纳、欣赏,孩子才会认可自己的独特,认可自己是最好的孩子,假如我们不接纳、不认可、不欣赏,孩子就会在父母的态度中误读到自己是一个不可爱的孩子、不被别人喜爱和接纳的孩子,有可能会更不愿意与人交往,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内向又自卑的人。